如果你说“房间热得像蒸笼一样”,计算机怎么能准确地理解你真的想让它立即打开房间里的空调呢?
如果你说“我想坐飞机去拉萨”,电脑怎么能很快意识到“你想买机票”而不是“你想带着翅膀飞”。
这需要对人类语言的准确理解和掌握,以便“亲密无间”。因为我们人类与语言交互思考和交流,人工智能技术必须学会灵活理解和使用人类语言,才能实现真正的“智能”。现在,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使机器更加“亲密”。今天下午,北京致远人工智能研究所宣布了“自然语言处理”的主要研究方向,组建了一批致远学者研究团队,致力于让计算机更好地理解语言,更好地使用语言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服务。
记者注意到,该团队的首席科学家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孙茂松,研究项目经理是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教授杨二红。研究团队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优秀中青年学者组成。他们中的许多人是顶级国际期刊的编辑。此外,研究团队还加入了来自企业研究系统的专家,如京东人工智能研究所执行副总裁何晓东,他在人类语言和视觉技术以及多模态信息处理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孙茂松表示,自然语言处理是全球人工智能战略的关键,受到世界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例如,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今年6月发布的八项国家人工智能战略中有三项与自然语言处理相关。
现场科学家告诉记者,机器对自然语言的深入理解,要真正做到“亲密”和“亲密”,需要丰富知识的指导。如何使计算机自主获取这些知识是我们目前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目的是通过语言将计算机与我们的世界知识联系起来。例如,“房子像蒸笼”这句话可以引导计算机系统打开空调。外科医生还将关注可控自然语言生成、基于知识的机器翻译、对话系统等领域,以便计算机能够消除语言歧义并准确识别非标准语言。
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致远-京东智能跨媒体对话联合实验室”揭牌。据报道,该实验室将对人工智能主要应用的关键共性技术进行研究。共建企业将提供行业数据和应用场景,并提出具体的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和要求。此前,北京致远人工智能研究所与中国另一家知名人工智能企业师旷科技建立了联合实验室。